康复医学科针灸推拿科中医特色治疗
1、针刺疗法: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腧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刺疗法具有适应症广、安全、简便、效果明显等优点,科室特色疗法朝多样化发展,开展治疗方法有:电针、浮针、腹针、腕踝针、平衡针、头针、皮肤针、梅花针、火针、三棱针等。
2、灸法:我科开展灸法有艾条灸法、艾柱灸法、雷火灸法、艾箱灸法、隔物灸法等。灸法就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或其他特殊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调整脏腑,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3、拔罐:包括留罐、闪罐、走罐、刺血拔罐、平衡火罐、竹药罐等,拔罐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适用于腰背肌肉劳损疼痛、颈肩腰腿疼痛(包括椎间盘突出症)、失眠、风湿病、强直性脊柱炎、头痛、眩晕、腹痛、咳嗽、哮喘等。
4、穴位贴敷:包括三伏贴,三九贴,穴位敷贴疗法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穴位敷贴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作用。适应于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变、体质虚弱、偏寒,免疫力低下人群、妇产科疾病等。
5、中药药熨法: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寒痛、祛瘀消肿之功效,减轻或消除脘腹疼痛、腰背酸痛、肢体麻木、酸胀等症状,缓解或消除呕吐、腹泻,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瘀血、肿痛。
6、水针法: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7、耳穴贴压:耳穴贴压法是采用王不留行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尤其对失眠患者疗效显著。
8、督脉灸:该疗法运用经络、腧穴、艾灸的治疗作用熔为一体,既可温肾壮骨、补精益髓,以治肾虚之本,又可行气活血、祛寒除湿、通督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肩周炎、腰肌劳损;肾阳虚、气血淤滞、寒湿病症、免废力低下、疲劳综合症;痛经、产后腹部疼痛、月子病、产后恶露不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肝炎、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神经衰弱等。
9、灵龟八法:根据八卦九宫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的会合,取其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经穴(八脉交经八穴)的按时取穴法。适用于失眠、便秘、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痛经等。
10、子午流注针法:以井、荥、俞、经、合五俞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干支计年计月计日计时,以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能够合理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激发其正气。
11、温灸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结合刮痧和艾灸的基本原则,从而达到疏通腠理,温经散寒,驱邪外出,活血化瘀,和谐脏腑。适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等。
12、药线点灸疗法:药线点灸是民族传统的特色外治疗法。将壮药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该疗法对头痛、牙痛、胃脘痛、痛经、坐骨神经痛、荨麻疹、湿疹等均有显著的效果。
13、中药涂擦疗法:中药涂擦所用之药物是由我院精心调配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通络等功效。针灸结合中药涂擦既能增强针灸效果,又提高药物吸收。
14、小针刀疗法:小针刀疗法是在中国古代九针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发展形成,针刀疗法突破了传统的有关慢性软组织损伤病理学说,开创性提出了动态平衡失调是软组织损伤第一位的主要病理机制,其中粘连是最主要的病理因素,小针刀的作用就在于疏解。适应症:各类顽固性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慢性软组织损伤等。
15、穴位埋线疗法:根据针灸学理论,通过针具和药线在穴位内产生刺激经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主要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慢性胃肠炎、哮喘、月经失调、颈椎病、三叉神经痛等。
16、推拿:治疗各种急慢性伤筋性、软组织损伤疾病,颈椎病、落枕、急性腰扭伤、肩周炎、腰肌劳损等。
整脊疗法:包括传统扳法、龙层花、韦贵康、冯天有等流派手法及澳式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胸椎小关节紊乱等脊柱相关性疾病、肌痉挛等疗效显著。
小儿推拿:是以按法、揉法,推法、搓法、拿法、擦法等手法在小儿体表的穴位及特定区域进行手法按摩,具有改善气血循行、通畅经络、安神理气、调和脏腑的作用,小儿推拿适合0到12岁,以6岁以下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