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儿科现在病房开展中医外治技术共九项,分别是:穴位敷贴、耳穴贴压、中药泡洗、中药灌肠、拔罐、耳尖放血、小儿推拿、揿针、刺四缝。
一、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
主要功效:适用于呼道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痰多、咳嗽、咳喘、腹胀、腹泻等症状。达到化痰、止咳、止痛、止泻等效果。
二、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法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
主要功效:适用于小儿外感或支气管炎、肺炎、肠道疾病等引起的咳嗽、流涕、夜寐不安、便秘。达到止咳、抑制痰液分泌,安眠、通便的效果。
三、中药泡洗
中药泡洗:是借助泡洗时洗液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肤,达到活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
主要功效:适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皮疹、新生儿黄疸等。达到有效降温、利湿、袪黄疸的效果。
四、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技术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直肠或结肠,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粘膜的吸收达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泄浊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
主要功效:适用于小儿急慢性胃肠疾病引起的腹泻、便秘、发热等症状。可达到止痛、通便、退热的疗效。
五、拔罐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包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儿科主要选用闪罐方法辅助疾病的治疗。
主要功效:适应于小儿风寒型感冒及支肺炎后期的咳嗽等症状。达到袪痰止咳的疗效。
六、耳尖放血
耳尖放血是采用三棱针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泄热祛邪、化瘀通络、开窍启闭、解毒、镇痛等途径,达到泻火、解毒、活血、散瘀及调和阴阳等作用。
主要功效:适用于小儿热之证、血瘀、邪实、热盛等所致的许多疾病引起的发热、炎症、烦躁、头痛等症状。
七、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以按法、点法、推法、叩击法等手法在小儿体表的穴位进行手法按摩,具有调节胃肠功能、温经通络,同时还有保健、防病等作用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
主要功效:具有促进气血循行、经络通畅、神气安定、肮脏调和的作用,能达到驱邪治病的目的。对小儿腹泻、疳积、便秘、哮喘、外感发热、小儿麻痹症及脱肛等病证的防治效果较好。用于改善小儿体质状态,5岁以下小儿最为合适,。
八、揿针
揿针又称为揿钉型皮内针,是通过浅表组织穴位埋针即时改善临床症状并达到24小时持续 “针灸治疗” 效果。
主要功效: 揿针可适用于中医针灸穴位的各种疾病治疗,在儿科主要运用于小儿面瘫、鼻塞、神经炎、咳嗽、腹痛等疾病。 同传统针灸相比:使用方便、即时见效、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灸(皮下血管和神经分布丰富)、随时随地可操作,且无痛感。
九、刺四缝
刺四缝俗称挑疳积,四缝穴位于除大拇指外的双手手指掌面,第一与第二节横纹中央,用三棱针浅刺,挤出黄白色粘液。四缝穴属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针刺后有调理三焦脾胃、清热除烦、消食化积的功效。
主要功效:适用于厌食症、疳积、小儿佝偻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