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中医说】小雪养生
小雪
唐•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
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
一片飞来一片寒
11月22日,是我国民间二十四节气的小雪节气。元代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说:“立冬后十五日,斗柄指亥,为小雪”,此时“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意思是说,进入小雪,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
我国古代先人们又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时节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因此,在这个节气里,人们应该做些深冬养生的准备,要学会调养自己。
一、起居调养:早睡晚起
早睡可以养护阳气,而晚起可以固护阴精。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睡个懒觉也是可以的,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年轻人要避免夜生活丰富,睡觉过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练起得太早。每晚用热水泡脚,用热水泡脚能刺激足底穴位,或者抽空做做暖脚操,增加腰腿部力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冻伤,并就能提高机体抗寒能力。
二、情志调养:保持乐观
小雪提示降雪气候的到来,故此节气前后天气多雾阴晦。人的情绪在这种气候影响下会变得郁郁寡欢、失望、悲伤、苦闷。这些不良情志郁积在心中不能充分疏泄就会危害健康,甚至引发疾病。因此,小雪节气要特别注意调养情志。要积极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保持心情舒畅,同时,要多晒太阳。
三、运动调养:动静结合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形象的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锻炼要避免高强度运动,动静结合,适宜打坐、瑜伽、慢跑、八段锦、五禽戏、太极等运动,运动时只宜微微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适当运动可以更好的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从而疏通经络、调和脏腑气血,达到增强体质、激发身体潜能的目的。最好在上午9至10时以后或下午4至5时进行锻炼,还要避免在大风降温天外出,不要长时间呆在室外。
四、饮食调养:滋阴潜阳
冬季饮食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推荐大家多食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如温补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等;益肾食品有腰果、山药、栗子炖肉、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不仅可以补养肾气还可以抵抗寒冷,而且能够润肺生津,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五、穴位调养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五行相对应的季节是春、夏、长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所需要重点保养的脏腑也就有所不同。太溪穴是足少阴原穴,其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每天坚持揉按刺激,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感,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六、膏方调养
膏方具有调理阴阳气血、扶正补虚、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美容养颜的作用;服用方便(不需煎)、口感适宜、适应症广泛。
膏方在中医理论里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它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高级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适合体弱多病的亚健康人群、体质虚弱的儿童、慢性病患者,有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疾病的患者。
目前,北海市中医医院有秋梨膏、回春二八膏、抗疲劳膏、舒肝祛脂膏、小儿益气化痰膏、等十多种调配膏方供大家开取。
七、中医特色调理 脐灸
脐灸是在肚脐上进行艾灸,主要作用是温中补虚、通经散寒、升阳举陷。一般在肚脐上隔药灸,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