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海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功为一位耳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填补了广西中医系统及北海地区人工耳蜗技术空白,标志着医院在耳科高难度手术上取得新的突破。
患者H先生今年29岁,3岁时患中耳炎双耳听力下降明显,因家庭条件有限未及时诊治,造成患者发音不清,18岁时双耳佩戴助听器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2017年发现右耳听力急速下降,佩戴助听器完全听不清,曾到多家医院诊治,右耳的听力仍无改善,左耳佩戴助听器仍能勉强工作生活。一个多月前H先生左耳听力急剧下降,戴上助听器未起任何作用,因在广东工作,辗转广州多家大医院就诊,用药治疗后听力无提高,遂于4月1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听力极差,言语无法沟通,医生只能耐心一笔一划写字与他交流。经过听力检查,患者双耳听力损失均达到100db以上,属于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为了不让患者未来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逐渐丧失言语的功能,沦为聋哑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郑海燕带领团队经过周密检查与讨论,并多次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推荐其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5月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尹时华教授的指导下,郑海燕主任带领宁艳及庞美辉主治医师为患者进行右耳“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手术非常成功,5月25日正式启用人工耳蜗。
郑海燕主任介绍说:“对于听力障碍患者,他们的世界是无声的,使其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受到很多障碍,无法正常参加社会生活,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帮助听障患者重返有声的世界,回归主流社会是我们作为耳科医师的责任和义务。耳聋对于个人以及家庭所带来的负担是非常沉重的,以前因人工耳蜗价格昂贵,属于自费项目,很多患者因经济原因,无法进行手术治疗,而现在人工耳蜗已进入了国家医保,我们希望为更多听力障碍患者解除痛苦,带来福音,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
人工耳蜗是一种植入式听觉辅助设备,其功能是使重度失聪的病人(聋人)产生一定的声音知觉。与助听器等其它类型的听觉辅助设备不同,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声音,而是对位于耳蜗内、功能尚完好的听神经施加脉冲电刺激。大多数人工耳蜗设备由植入部分和体外部分组成。体外部分由麦克风、语音 处理器以及用于向植入部分发送指令的信号发射器组成。植入部分由信号接收及解码模块、刺激电极阵列组成。1978年澳大利亚人格雷姆.克拉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耳蜗。1995年人工耳蜗进入中国,北京协和医院开展第一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近20多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人工耳蜗是目前运用最成功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1)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的听力损失范围在1kHz及更高频率的听阈在90dB以上。对于术前无残余听力者,需要进行助听器声场测听,以帮助确定残余听力,必要时进行电刺激听性脑干诱发电位(EABR)检查。(2)病因原因不明、先天性、遗传性、药物性、脑膜炎后听力损失,病变部位定位于耳蜗;听神经病患者病变部位定位于耳蜗,需要进行术前EABR检查,估计病变部位,鉴于目前从医学角度对听神经病认识的限制,需向患儿家长告知特殊的风险。对于多数内耳畸形,包括Mondini畸形、共同腔畸形、大前庭导水管畸形仍然是人工耳蜗植入的适应证,需向患儿家长告知特殊的风险以及家长具有合理的期望值。(3)耳聋发生时间对于新近发生的听力下降,需要观察至少3个月以上听力变化稳定。(4)最佳年龄应为12个月~5岁;受到脑听觉、言语可塑性的限制,应该尽早植入人工耳蜗。大于5岁的儿童或青少年需要有一定的听力语言基础,自幼有助听器配戴史和听力或语言训练史。助听器无效或效果很差,是指在最好助听聆听环境下开放短句识别率≤30%或双字词识别率≤70%。(5)助听器选配后听觉能力无明显改善配戴合适的助听器,经过听力康复训练3~6个月后听觉语言能力无明显改善。(7)家庭和(或)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1)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成人的听力损失范围在1kHz及更高频率的听阈在70dB以上。对于术前无残余听力者,需要进行助听器声场测听,以帮助确定残余听力,必要时进行EABR检查或鼓岬电刺激的心理物理学测试。(2)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高龄人工耳蜗植入候选者需要有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3)耳聋发生时间对于新近发生的听力下降,需要观察至少3个月以上听力变化稳定。(5)具有正常的心理、精神状况及患者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1)内耳严重畸形病例,如Michel畸形或耳蜗缺如;(3)脑白质病变患者不作为人工耳蜗植入的禁忌证,但是需向患儿家长告知特殊的风险以及家长具有合理的期望值。(4)分泌性中耳炎和胶耳并非手术禁忌证。慢性中耳炎伴有鼓膜穿孔者,如果炎症得到控制,可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